第32章 朝廷尚书(2 / 2)

天下大明 青史尽成灰 2912 字 4个月前

双方选在了虞城县见面,李邦华今年六十九岁,须发皆白,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同志。

罗泽文深深一躬,主动介绍道:“在下罗泽文,见过老前辈。”

李邦华笑道:“我听闻令尊是罗汝才?”

“没错。”

李邦华道:“杀父之仇,夺妻之恨,不共戴天。你主张东进抗清,为什么不先报父仇?”

罗泽文笑道:“老前辈想听真话还是假话?”

李邦华眉头挑动,这话说的,就跟说了话似的。

“自然是真话!”

“打不过。”罗泽文干脆道:“打不过就是打不过,李自成坐拥百万大军,我如何奢谈报仇二字?”

李邦华思忖少许,就问道:“那假话呢?”

“假话就是矛盾有大小,事情有轻重。”

“怎么讲?”李邦华道。

“大明走到今天,内忧外患。如果李自成打进京师,不过是亡国而已。可若是清军入关,夺了江山,便是亡天下。哪个更大,我们还是能掂量清楚的。”

李邦华默默思忖,随后感叹道:“你这话说得有见识,颇有见识!”这位兵部尚书竟然赞许道:“李自成疥癣之疾,关外八旗才是心腹大患……既然你有此见识,为什么不为朝廷效力,还要胁迫天子,这岂不是无君无父吗?”

“无君无父?”罗泽文大笑道:“李尚书,我想请教,既然陛下以君父自居,何以如此偏心?士人不纳税,不服役,高高在上,无所不为。其余子民犬彘牛马之不若。这是什么道理?一个偏心眼糊涂的爹妈,如何指望所有子女都孝顺乖巧?”

李邦华眉头微皱,“话不能这么说,三纲五常,天子乃是纲常之首,子女孝顺父母,天经地义,臣民忠於天子,也是天经地义!”

“胡说八道!”罗泽文直接冷笑道:“什么纲常?还不是你们这些文人定的!你们又几时想过百姓疾苦?既然不是我们百姓定的,又凭什么让我们遵守?”

李邦华眉头紧皱,怒火涌动再三,还是按捺下去,眼下的大明朝真没有翻脸的本钱。

“你这话未免欠妥当,百姓愚昧无知,不读诗书,不通道理,如何能订立纲常规矩?自古以来治国的便是士人,难道两千年来,全都错了?”

罗泽文笑道:“李尚书,你到了归德府,有没有兴趣瞧瞧,我们是如何治理地方?”

李邦华沉吟一阵,终於点头,“既然来了,那就看看吧。”

罗泽文在前面带路,直接领到了一处村庄,此地正是李四叔负责。

见罗泽文来了,跟他打招呼。

“现在两边的人都来了, 正准备商谈。”

罗泽文点头,然后邀请李邦华进入。

在这座祠堂里,左手边坐着衣冠楚楚的士绅富户,在右手边,则是一群破衣烂衫的老农。

双方泾渭分明,却又同时坐在了桌子的两边,平起平坐。

罗泽文请李邦华坐在中间,然后对两边道:“今天咱们讨论这个田租和利息的问题,按照我们的设想,是要在两成。但是具体多少,还有商谈的份,你们可以畅所欲言。”

老农这边有人就说道:“小袁营不是讲要对老百姓好,为什么不干脆都给免了?岂不痛快?”

李四叔说道:“老哥,话不能这么讲。村里富户有种子,有牲口,有农具,有钱粮,还有屯粮的仓库。往常该何时耕种,产粮之后,又要卖给谁,怎么缴纳赋税,承担徭役……富户总还是有些过人之处的。咱们今天商谈的是一个大家伙都能接受的办法,不是来吵架的。”

李四叔笑道:“咱们心平气和,好好说话。”

这时候有个老农站起来,“俺们有句话,叫百种千租,也就是说借了一百斤种子,到秋就要还一千斤的租子,俺们实在是负担不起。”

李四叔点头,又看了看地主这边,“借一还十,属实是过分了,让一点吧。”

为首的地主只能道:“那八百斤如何?”

李四叔笑道:“要不这样,我们出钱收购良种,加价两成,卖给乡亲们,准许秋后归还,如何?”

不如何!

地主这边脸色铁青,老农那边却是喜笑颜开。